美丽中国行 hi,最近想去哪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省 山西省 内蒙古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山东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 广西省 海南省 重庆市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西 藏 陕西省 甘肃省 青海省 宁 夏 新 疆 台湾省 香 港 澳 门
站内搜索:

县衙的气质

县衙的气质

文/美丽中国行网 来源/内乡县衙博物馆

 听说同事从内乡县衙博物馆回来,想也没想,随口就问:桂花开了吗?

时令虽然刚刚进入农历八月,但今年闰月,料想一树繁花早已开过。答案也在预料之中。

问一个明知道答案的问题,很傻,不过已不是第一次。

过了一定年龄,突然觉出时间的宝贵,对于遭逢过的人世间好物,总忍不住时时怀想起。县衙的桂花树与南天竺,府衙的接骨木,医圣祠的凌霄,还有武侯祠的松、楸、柏,偶尔会向人问起,就像问候老朋友。难得的是,被问的人倒也清楚地知道是哪棵树。这是生长在同一片土地的人,对当地风物的珍惜,一种奇特的默契和共识。


说起县衙博物馆里的桂花树,指的当然是三省堂前和夫子院内的两棵元代老桂。去过县衙很多次,到底有没有见过老桂盛放的情景?其实并不肯定。印象中,有这样的画面:橘红小花,粒粒散落地面,又有千头万簇点缀老枝间,高处是中原瓦蓝瓦蓝的晴天,近处有一角飞檐,360度立体无遮挡场景,是摄影家怎么也揽不全的角度,且记忆中有馥郁香气萦绕,不是在画册或电视里能够感受得到的--所以,应该是亲睹过的吧。

第一次去县衙是炎夏,哪一年忘了,那时县衙还未对外开放,里面尚有单位未搬迁,大约处在修复期,整个建筑群都是低矮的灰朴朴的。是不是还有些土墙?记不清了。也没留意里面的花木,即使注意,年轻的我估计也不明白未到花期的古桂有什么好。只记得县衙门口一侧停着一辆花轿,大红轿帘上绣着艳丽粗糙的牡丹凤凰类图案。我第一次在现实中见到这种东西,不由地看了又看,还上去撩起帘子,见里面绑着一个椅子。既没有人来阻止我,也没有人来招揽生意,现在想来实在奇怪。

那个年代,景点少有娱乐项目,各类文保单位,满目也只见古建和绿色。大花轿是个惊心动魄的初始存在,像印象派的破色,令人印象深刻。

在旅游业初初兴起之时,古衙还灰头土脸着呢,就有意识地开发游客参与的游乐项目,不能不赞其有超前意识。


一直以来,觉得内乡县衙博物馆在众文博景点中气质独特,既古老又青春,既厚重又时尚,魅力独具。古老和厚重好理解,时代巨轮碾过,好的坏的,令人憎恶的热爱的,好多都灰飞烟灭了,像曾经存在于华夏各地的古县衙,总有一两千座吧,惟有这座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的内乡古衙留存下来,从目前来看还有永久存续的势头,简直是活生生的古建标本,“一部内乡衙,半部官文化”,附丽其上的历史意义自不待言。

说到青春,仔细想来,大概与县衙博物馆每每有创新之举有关。700多年历史的内乡县衙,既不是国内现存历史最短、更不是修复时间最近的古建筑,但总给人元气满满、生机勃勃之感。比如他们敢于在内乡这个豫西小县召开全国性的衙署文化座谈会,敢于喊出“龙头在故宫,龙尾在内乡”,也会灵活地制造话题炒热话题,以3万元奖金为寅宾馆征集上联,请来本土民间艺人制作雕塑......每一个策划都吸引眼球、引发关注。据说,曾有一任地方主要负责人还为此喊话一些文化单位:你们不会学学人家县衙--这是本世纪初的事了。

县衙博物馆现在被称为“中国楹联博物院”,是全国楹联文化重要教育基地,县衙内主要建筑前都挂有楹联,这些楹联对仗工整,含义深远,即使在今天仍不乏启迪、警示意义,每年有不少游客因此慕名而来,还有大批青少年前来研学。其中,三省堂名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更是被称为“衙署第一联”,广为人知。

少有人知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县衙博物馆开馆之初,这副名联的上下联悬挂顺序是颠倒的。据说当时依据尚在人世的一位清末户房书吏和一位民国巡警的记忆刻印了这副名联,悬挂时也遵从了这两位耄耋老人的意见。但自开馆以来,关于这副楹联的上下联悬挂问题就争论不断。人们认为,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是楹联的固定要求,而内乡县衙显然是把楹联挂反了。再则,原楹联中先说“官”,后说“民”,也不符合民与官关系的联作顺序。2007年11月,全国第三届衙署文化研讨会在内乡县衙召开,在研讨会上,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和副会长刘育新等均认为这副楹联“上下联挂反了”。

有错必纠、马上纠,有时候恰恰是青春朝气、吐故纳新的表现。博物馆方当即邀请请中国楹联研究会的专家书写此联,第二年新联雕刻完工,重新悬挂在三省堂前。后来,又请南阳籍著名书法家张志和重新题写了这副名联。这一新闻事件在全国产生了轰动效应,强化了人们对县衙博物馆楹联文化的认知。

有段时间负责文化新闻,常常感觉在全市文博单位中,内乡县衙博物馆的新闻最多最别致。其实心里也明白,这还是因为他们的活动生动有内涵。比如立春这天,县衙博物馆会举行打春牛习俗展演:纸糊的牛放置在县衙广场,演员扮演县令,根据习俗以鞭击打春牛,牛肚内五谷、干果纷纷落地,围观游客纷纷欢呼抢食。这一幕,简直是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最佳活动样本。我要是游客,也愿意在立春这天经过内乡县衙。

再没有哪种出行,比以文化为灵魂的旅游更打动人心的了。这样的打春牛习俗,原本就是流行于内乡县及周边区域的立春节气习俗,是当地农业春耕开始的标志。近年来,内乡衙署文化研究会对打春牛的仪式、传说、故事、谚语、歌谣等相关知识进行研究整理,最终才以演出、出版等形式呈现出来,形成较为完整的民俗体系。县衙也是用心了。


这类直观形象的表演还有很多,单看节目单,就很精彩,《知县审案》《衙门闹年》《正月十六看太太》《知县招婿》《知县巡街》等演艺节目,或按节令或每周按时免费为游客推出。为满足游客的体验式旅游,有些节目还设置了互动内容和游客参与环节,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近几年时间,各文博单位或主动或被动,都在努力尝试“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动起来”,只不过有的做得好,渐入化境;有的邯郸学步,跌至庸俗,令旁观者惋惜慨叹。在这方面,县衙可以说先行一步了,走到今天,早已把红花轿之类的水平远远甩在身后。

最近一次去县衙博物馆,是今年1月中旬。时近小年,恰逢微雪,纷飞的霰雪中,古衙越发显得瓦乌墙白灯笼红,仿佛一下子回到数百年前,整个人沉浸在旧时光里,有种说不出来的雅与静。

出得博物馆的大门,真是,满脑子一下子回响起“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唱腔:门前的广场上,是红红火火的网红年货节--我们就是来参加这个活动的。古旧的街区、传统的年集,在这流传千载的古老习俗里,却来往着现代的中国人。里面的卖家在对着镜头直播带货,买家在尝试扫脸支付,现场还有网红不倒瓮小姐姐的演出,有绘画机器人的绘画表演。恍惚中不知今夕何夕,只觉得热闹繁盛,而这,大约就是古与今、成人与儿童心目中的年味儿吧。



这次同事去内乡,是为县衙博物馆的另一项活动制作视频资料、预热。今天国庆、中秋罕见地携手并至,县衙筹备做200斤的大月饼与游客共享。这样的大月饼,县衙不是第一次做了,但今年,他们又增加了些新鲜内容,计划邀请知名主持人参与进来,并通过我们的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直播。想来这又是一个会被全民哄炒的新创意。

同事们采集了县衙古建和月饼馅料制作等影像素材,古桂原本也在他们拍摄计划之列,后因花期已过没有拍成。相伴古衙数百载的桂花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成为县衙的一个象征,老树虬枝,年年新花,既沧桑又青春,多少带了点儿县衙的味道,怎么看都是值得拍摄的好画面。至于拍摄机会,不是还有明年嘛,再则,听说这两棵桂花树都有过一年花开两度、甚至三四度的历史记录,也许,今年还能见识它们繁花满枝的情景呢。

(内乡县衙博物馆供稿


文化中国

首页 > 文化中国 > 正文

县衙的气质

作者:美丽中国行网 来源:内乡县衙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0-09-25 16:17:03

 听说同事从内乡县衙博物馆回来,想也没想,随口就问:桂花开了吗?

时令虽然刚刚进入农历八月,但今年闰月,料想一树繁花早已开过。答案也在预料之中。

问一个明知道答案的问题,很傻,不过已不是第一次。

过了一定年龄,突然觉出时间的宝贵,对于遭逢过的人世间好物,总忍不住时时怀想起。县衙的桂花树与南天竺,府衙的接骨木,医圣祠的凌霄,还有武侯祠的松、楸、柏,偶尔会向人问起,就像问候老朋友。难得的是,被问的人倒也清楚地知道是哪棵树。这是生长在同一片土地的人,对当地风物的珍惜,一种奇特的默契和共识。


说起县衙博物馆里的桂花树,指的当然是三省堂前和夫子院内的两棵元代老桂。去过县衙很多次,到底有没有见过老桂盛放的情景?其实并不肯定。印象中,有这样的画面:橘红小花,粒粒散落地面,又有千头万簇点缀老枝间,高处是中原瓦蓝瓦蓝的晴天,近处有一角飞檐,360度立体无遮挡场景,是摄影家怎么也揽不全的角度,且记忆中有馥郁香气萦绕,不是在画册或电视里能够感受得到的--所以,应该是亲睹过的吧。

第一次去县衙是炎夏,哪一年忘了,那时县衙还未对外开放,里面尚有单位未搬迁,大约处在修复期,整个建筑群都是低矮的灰朴朴的。是不是还有些土墙?记不清了。也没留意里面的花木,即使注意,年轻的我估计也不明白未到花期的古桂有什么好。只记得县衙门口一侧停着一辆花轿,大红轿帘上绣着艳丽粗糙的牡丹凤凰类图案。我第一次在现实中见到这种东西,不由地看了又看,还上去撩起帘子,见里面绑着一个椅子。既没有人来阻止我,也没有人来招揽生意,现在想来实在奇怪。

那个年代,景点少有娱乐项目,各类文保单位,满目也只见古建和绿色。大花轿是个惊心动魄的初始存在,像印象派的破色,令人印象深刻。

在旅游业初初兴起之时,古衙还灰头土脸着呢,就有意识地开发游客参与的游乐项目,不能不赞其有超前意识。


一直以来,觉得内乡县衙博物馆在众文博景点中气质独特,既古老又青春,既厚重又时尚,魅力独具。古老和厚重好理解,时代巨轮碾过,好的坏的,令人憎恶的热爱的,好多都灰飞烟灭了,像曾经存在于华夏各地的古县衙,总有一两千座吧,惟有这座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的内乡古衙留存下来,从目前来看还有永久存续的势头,简直是活生生的古建标本,“一部内乡衙,半部官文化”,附丽其上的历史意义自不待言。

说到青春,仔细想来,大概与县衙博物馆每每有创新之举有关。700多年历史的内乡县衙,既不是国内现存历史最短、更不是修复时间最近的古建筑,但总给人元气满满、生机勃勃之感。比如他们敢于在内乡这个豫西小县召开全国性的衙署文化座谈会,敢于喊出“龙头在故宫,龙尾在内乡”,也会灵活地制造话题炒热话题,以3万元奖金为寅宾馆征集上联,请来本土民间艺人制作雕塑......每一个策划都吸引眼球、引发关注。据说,曾有一任地方主要负责人还为此喊话一些文化单位:你们不会学学人家县衙--这是本世纪初的事了。

县衙博物馆现在被称为“中国楹联博物院”,是全国楹联文化重要教育基地,县衙内主要建筑前都挂有楹联,这些楹联对仗工整,含义深远,即使在今天仍不乏启迪、警示意义,每年有不少游客因此慕名而来,还有大批青少年前来研学。其中,三省堂名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更是被称为“衙署第一联”,广为人知。

少有人知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县衙博物馆开馆之初,这副名联的上下联悬挂顺序是颠倒的。据说当时依据尚在人世的一位清末户房书吏和一位民国巡警的记忆刻印了这副名联,悬挂时也遵从了这两位耄耋老人的意见。但自开馆以来,关于这副楹联的上下联悬挂问题就争论不断。人们认为,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是楹联的固定要求,而内乡县衙显然是把楹联挂反了。再则,原楹联中先说“官”,后说“民”,也不符合民与官关系的联作顺序。2007年11月,全国第三届衙署文化研讨会在内乡县衙召开,在研讨会上,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孟繁锦和副会长刘育新等均认为这副楹联“上下联挂反了”。

有错必纠、马上纠,有时候恰恰是青春朝气、吐故纳新的表现。博物馆方当即邀请请中国楹联研究会的专家书写此联,第二年新联雕刻完工,重新悬挂在三省堂前。后来,又请南阳籍著名书法家张志和重新题写了这副名联。这一新闻事件在全国产生了轰动效应,强化了人们对县衙博物馆楹联文化的认知。

有段时间负责文化新闻,常常感觉在全市文博单位中,内乡县衙博物馆的新闻最多最别致。其实心里也明白,这还是因为他们的活动生动有内涵。比如立春这天,县衙博物馆会举行打春牛习俗展演:纸糊的牛放置在县衙广场,演员扮演县令,根据习俗以鞭击打春牛,牛肚内五谷、干果纷纷落地,围观游客纷纷欢呼抢食。这一幕,简直是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最佳活动样本。我要是游客,也愿意在立春这天经过内乡县衙。

再没有哪种出行,比以文化为灵魂的旅游更打动人心的了。这样的打春牛习俗,原本就是流行于内乡县及周边区域的立春节气习俗,是当地农业春耕开始的标志。近年来,内乡衙署文化研究会对打春牛的仪式、传说、故事、谚语、歌谣等相关知识进行研究整理,最终才以演出、出版等形式呈现出来,形成较为完整的民俗体系。县衙也是用心了。


这类直观形象的表演还有很多,单看节目单,就很精彩,《知县审案》《衙门闹年》《正月十六看太太》《知县招婿》《知县巡街》等演艺节目,或按节令或每周按时免费为游客推出。为满足游客的体验式旅游,有些节目还设置了互动内容和游客参与环节,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近几年时间,各文博单位或主动或被动,都在努力尝试“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动起来”,只不过有的做得好,渐入化境;有的邯郸学步,跌至庸俗,令旁观者惋惜慨叹。在这方面,县衙可以说先行一步了,走到今天,早已把红花轿之类的水平远远甩在身后。

最近一次去县衙博物馆,是今年1月中旬。时近小年,恰逢微雪,纷飞的霰雪中,古衙越发显得瓦乌墙白灯笼红,仿佛一下子回到数百年前,整个人沉浸在旧时光里,有种说不出来的雅与静。

出得博物馆的大门,真是,满脑子一下子回响起“欢欢喜喜过大年”的唱腔:门前的广场上,是红红火火的网红年货节--我们就是来参加这个活动的。古旧的街区、传统的年集,在这流传千载的古老习俗里,却来往着现代的中国人。里面的卖家在对着镜头直播带货,买家在尝试扫脸支付,现场还有网红不倒瓮小姐姐的演出,有绘画机器人的绘画表演。恍惚中不知今夕何夕,只觉得热闹繁盛,而这,大约就是古与今、成人与儿童心目中的年味儿吧。



这次同事去内乡,是为县衙博物馆的另一项活动制作视频资料、预热。今天国庆、中秋罕见地携手并至,县衙筹备做200斤的大月饼与游客共享。这样的大月饼,县衙不是第一次做了,但今年,他们又增加了些新鲜内容,计划邀请知名主持人参与进来,并通过我们的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直播。想来这又是一个会被全民哄炒的新创意。

同事们采集了县衙古建和月饼馅料制作等影像素材,古桂原本也在他们拍摄计划之列,后因花期已过没有拍成。相伴古衙数百载的桂花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成为县衙的一个象征,老树虬枝,年年新花,既沧桑又青春,多少带了点儿县衙的味道,怎么看都是值得拍摄的好画面。至于拍摄机会,不是还有明年嘛,再则,听说这两棵桂花树都有过一年花开两度、甚至三四度的历史记录,也许,今年还能见识它们繁花满枝的情景呢。

(内乡县衙博物馆供稿


0
精选推荐
游记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