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的责任,也是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文化自信的时代命题。2019年6月8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豫见河南 出彩中原——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展播”将于5月29日至6月12日陆续推出,从近年来开展的数字记录工程中精选3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介绍,向公众呈现我省丰厚的非遗资源和优秀的匠人风采,宣传展示非遗保护成果,向祖国70周年华诞献礼。
古琴斫制技艺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它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不曾中断,本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从古琴诞生起,几千年来古琴斫制技艺不断发展一直流传至今,从未间断过。
古琴斫制需经过几道工序,即选材,根据各部件的需要选用合适的材料;图纸,因材料的不同和差异,设计相应的图纸;部件制作,根据图纸和材料搭配制作各个部件,使其完美结合;合琴,组合各个部件,使其相容统一;整修,多次分步整理使其结合为一个整体;上灰胎,按照不同需要,采用不同比例的材料,分多遍进行,并不断调整琴体音质;上漆、推光等,分步多遍进行,使其美观、富有鲜明个性;上弦,逐步调高声调,完成制作。
2015年,古琴斫制技艺入选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琴斫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孙海明
孙海明,男,汉族,1959年12月出生,河南省郑州市人。2017年,被原河南省文化厅认定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八十年代初,孙海明进入河南省京剧团(现河南京剧院)从事乐器养护和修复工作,师从京城名家张京海先生学习古琴斫制。其斫琴完全使用天然物质,严格按照传统方法,采用纯手工制作,工序精益求精,不但完全继承中州派古琴的神韵和特点,更在各工序上逐步实践现代科技成果以提高品质,不论是材料选择搭配,还是木胎制作、灰胎涂刮和髹漆推光都达到了全新水平,特别是髹漆工艺更是行业的佼佼者。二十多年斫琴,二十多年悟琴,一直满怀热情。
2001年,孙海明收娄渊明为徒,传授古琴斫制技艺;2002年至今,他积极投身于古琴艺术普及推广的公益事业中,义务培训古琴斫制人员300余人次、演奏人员1000余人次。
(图片来自眼遇,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编辑:秋水)